來源:晉中晚報時間:2024-10-23
踏足太行山間,每一口呼吸都是自然的饋贈,每一步足跡都印刻著歷史的深邃。
從壽陽方山的巍峨挺拔到昔陽龍巖大峽谷的重巒疊嶂;從左權(quán)龍泉國家森林公園的風景如畫,到太行斷裂帶和順走馬槽風景區(qū)的自然奇觀,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,他們依太行東向而立,展現(xiàn)出無盡的魅力。
太行山麓,不僅是一處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,更是一個讓心靈得以棲息、讓生命得以綻放的神奇之地。在這里,觀太行云海、賞太岳層林,白天可以深呼吸、晚上可以數(shù)星星,讓人心向往之。
來吧!讓我們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“森”呼吸之旅,讓心靈在自然的懷抱中自由翱翔,感受生命最本真的美好!
太行斷裂帶和順走馬槽風景區(qū):
峭壁臨淵多奇觀
和順縣松煙鎮(zhèn)東南部的走馬槽,與河北邢臺市白岸鄉(xiāng)接壤,屬太行山和華北平原的斷層地帶,是晉冀的分水嶺。踏上危崖聳峙的烽火臺,一眼望去,太行山脈猶如萬馬奔騰,那磅礴氣勢,集華山之險、黃山之秀、泰山之尊、廬山之幽于一身。人們予以命名的王莽帶、轎頂山、磨盤山、黃巢巖等眾多山巒,有的如鷹飛探谷,有的如巨獸馳騁,萬千氣象,渾然天成。
相傳唐朝末年,黃巢發(fā)動起義路經(jīng)此地時,曾在這一帶安營扎寨、操練兵馬,因而走馬槽又名黃巢寨。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李自成農(nóng)民起義軍于明崇禎六年(1633年)經(jīng)由順德府(今河北邢臺)西進,在此突破官兵防御,占領和順縣城,后來攻陷北京推翻明朝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共產(chǎn)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二九師更是以雄偉的太行山為根據(jù)地開展斗爭,創(chuàng)建晉冀魯豫邊區(qū),邊區(qū)政府主席楊秀峰曾在此指揮抗擊日寇的戰(zhàn)斗。
走馬槽方圓15平方公里,其地貌突出體現(xiàn)了太行山晉冀分水嶺的特點,東側(cè)是河北的懸崖深溝,奇峰絕壁,格外險峻。西側(cè)是山西的高山緩坡,中部地勢平坦、植被較少、視野寬廣,是最佳的觀景勝地。修復后的黃巢寨緊傍山下的走馬槽村,寨門為木結(jié)構(gòu),四柱三門,總高9米,由四根木頭支撐,四面均由木頭橫欄交叉,上面兩層能瞭望四周,大門兩旁幾百米全部用木柵欄圍著。由寨門往前行300多米,映入眼簾的是明代長城,紅巖壘成的城墻沿著山坡蜿蜒而上,長約2000米,讓人的思緒不禁穿越時空隧道,想象遠古戰(zhàn)馬在此嘶鳴的場景。山頂有墩臺、烽火臺,往烽火臺去,沿途要經(jīng)過玉璽山、觀音山、墁天垴。玉璽山形狀極像封建王朝皇家用的玉璽,它的南面有一座獨立的山頭,背面看卻像一尊觀世音菩薩。登上墁天垴,視線豁然開朗,眾多山巒一覽無遺,東南遠處,五峰兀立猶如五指撐天,下面有一座山頭,活像一只大烏龜。北面山頭,極像一尊古猿人頭像,有鼻子、有眼、有嘴,還有偌大的肚子。肚下有一條僅能容一人側(cè)身而過的天險棧道通行。過了這一棧道,還有一條更險的棧道,不能直身而過,只能跪著前行。大自然的造化就是這樣神奇,有時邢臺山川會被霧氣籠罩,上晴下霧兩重天,如入仙境一般。
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這里的景象四季如畫,隨時而生,應季而變。最妙的景象是在夏秋兩季的早晚,凌晨五六點,山下萬頃云海,一望無際。極目東宇,朝霞萬道,一輪紅日從云海邊跳躍而出,在墁天垴觀云海日出已成為奇觀。若到了傍晚,千峰夕照,一抹余暉把峰巒溝谷裝扮得金紅透亮、美不勝收。有時云海翻滾,忽晴忽陰,飄忽不定,變幻無窮。到了金秋時節(jié),滿山遍野的各種植物葉子,經(jīng)過風霜雕飾,赤橙黃綠,斑駁迷離。冬季降雪之后,放眼望去,“山舞銀蛇,原馳蠟象”,蔚為壯觀。在炎熱的盛夏,走馬槽是一個避暑游樂的好地方。
左權(quán)龍泉國家森林公園:
太行畫廊景如畫
左權(quán)旅游資源以山水的神奇峻秀聞名全國,猶如一幅精美的畫卷,號稱“太行大畫廊”。處于“大畫廊”內(nèi)的龍泉國家森林公園,山水林洞俱全,自然風情與地方風俗相融,已成為人們回歸自然、領略太行風光的理想之所,是山西省內(nèi)極具發(fā)展?jié)摿Φ穆糜蝿俚亍}埲獓疑止珗@位于左權(quán)縣城東南10至35公里的晉冀兩省交界處,跨堡則、桐峪、麻田、澤城四鄉(xiāng)鎮(zhèn),清漳河和207國道縱貫南北。1992年,經(jīng)國家林業(yè)部門批準建設國家森林公園,總面積24119.6公頃。園內(nèi)植被茂盛、景觀奇特、內(nèi)涵深厚,擁有景點72處,分龍泉溝自然風景觀賞區(qū)、五臺寺風景區(qū)、北天池亞高山草甸自然風景區(qū)和千畝川休息區(qū)四個景區(qū)?,F(xiàn)已形成了以古牌坊大門、龍泉湖、龍泉瀑布、龍窯寺、密林峽谷一條溝為主的四點一線旅游格局。
公園北端入口處行走1.5公里左右便進入龍窯寺景區(qū),其地勢險峻、奇峰林立、環(huán)境幽靜、空氣清新,面積達363.4公頃,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26處。主要有始建于南北朝時期、位于懸崖峭壁溶洞內(nèi)的龍窯寺建筑群、唐代十龍神廟建筑群和三仙洞、龍洞瀑布、龍泉月牙湖、峭壁掛松、霧繞林海等景觀。其中,龍窯寺也叫雷音寺,被譽為中華溶洞第一寺,它建在總面積約2600平方米的天然山洞內(nèi)。
巖洞高50米、寬36米、深51米,洞內(nèi)原有三層院落,依勢建有30余間房屋,各有佛像。頂有“一線天”,有字跡若隱若現(xiàn),稱“神龍顯靈”。從山下望雷音寺,巍然矗立,令人肅然起敬。南北朝時期,該洞被改造為雷音寺。該寺特點鮮明,風格獨樹一幟,將寺廟建在溶洞中是宗教史和建筑史上的創(chuàng)舉,填補了我國溶洞寺廟建筑的空白。
寺廟布局嚴謹、結(jié)構(gòu)巧妙。洞內(nèi)廊柱房壁各依洞壁形狀而建,產(chǎn)生錯落有致的視覺審美效果,寺內(nèi)環(huán)境幽雅肅穆。雷音寺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,以佛教為主,佛、道、儒兼容,屬三教合一,舉國稀有。溶洞頂部有摩崖石刻,上書“梵天佛地”。鐘樓、鼓樓合二為一,一樓兩用,實屬罕見,因此專家學者考察后無不稱奇叫絕,令游人贊嘆不已。朝拜紫氣繚繞的雷音寺,向前可看見唐代高僧元宗和尚的舍利塔。塔建于高大的石質(zhì)基座上,造型莊重、簡潔、肅穆。塔身掩映在林間,清幽樸素,有詩云:“低低磚塔似平常,四面青山當護墻。洞寺本非空想物,千年舍利守其旁。”這里有雷音寺出土的清代國庫金磚,保存完好,是珍貴的歷史文物。寺腳下峭壁上有靈泉洞,泉自石出、清流不息,形成20多米高的靈泉瀑布,因瀑布如龍之吐,故曰龍泉。洞內(nèi)云霧迷蒙、深不可測,此為古遼陽八景之一“龍泉飛瀑”。清澈的泉水從百米高的懸崖中下部的溶洞中噴涌而出,形成別具一格的溶洞天河景觀。它冬為玉柱、夏為瓊漿,后來被乾隆皇帝加封為“通利侯”。
距此不遠,有臥龍?zhí)?,潭水如鏡,山姿倒映其中,似游龍戲水,四周山崖環(huán)抱、幽絕至極。相傳此地為商朝武成王黃飛虎封神后的養(yǎng)尊之地。喝著天然純凈的龍泉水、呼吸著纖塵不染的新鮮空氣,聞著野草、灌叢、花團散發(fā)的清香,一步一景、步移景異,如詩如畫、如入仙境,令人心情格外舒暢。
拾級登上龍窯寺懸頂,進入千畝靈川觀賞區(qū)。這里海拔最高,可望綿綿太行。遠眺莽莽林海,猶如翠綠屏障;古松怪柏,挺立峭壁之間;千畝靈川,恰似碧氈綠毯。大自然的瀟灑坦蕩盡在眼前。國家一、二類保護珍禽褐馬雞、角雉和一類保護動物金錢豹棲息其間。在南北天池上有百色林海、孤松草甸、古柳怪林、無底洞、小天井、仙人橋、龍駒巖等景觀。太行名峰天池山為日出日落時涌出“佛光”之地,山上建有天池寺,自古有避暑勝地之譽。
進入公園中南部的小陰溝一帶,有一片古山寨勝境,懸崖拔地而起,如刀削斧劈,石壁上刻有古代巖畫。沿峭壁鑿有狹窄的棧道,順著石頭小徑行2公里左右,可見馬武、岑彭山寨,其四周山峰古怪、萬石奔涌,大有原始荒古之風情。相傳,東漢大將馬武與王莽比武被辱,遂馬踏考場殺出長安,來到太行,見此處易守難攻,便占山為王。后來漢光武帝劉秀落入王莽之手,被押送回長安,路經(jīng)山寨,于是便發(fā)生了“檑木滾山石寨”的“太行救駕”一戰(zhàn)。幽谷深洞中,山寨遺跡猶存,還有劉秀的“壓驚石”“飲酒臺”等遺存。出山口,河對面為“畫佛巖”。巖畫神秘古奧,世所罕見,巖石經(jīng)水沖刷后,悄然出現(xiàn)觀音菩薩坐像,并有“同造富貴”等字隱現(xiàn),有很高的觀賞和考古價值。
縱觀龍泉勝景,融北國雄風和江南秀色于一體,是良好的環(huán)境教育、科普基地,是修身養(yǎng)性的理想勝地。于此品泉、觀翠、登山,人鳥同樂,感受佛教文化,其樂無窮!
壽陽方山:
山清水韻釋道深
壽陽方山屬太行山系,位于壽陽縣境內(nèi)東北25公里的壽、盂兩縣交界處。仰望山形,如蝙蝠展翅,因此晉朝時賜名神蝠山。北宋政和二年(1112年),因山形四面方正,得名為方山,又因壽陽方言中“蝠”“方”音同而稱為方山。
方山是一座文化名山。相傳,太上老君在此點磺種炭、壽星仙翁撒籽成藥、春秋戰(zhàn)國程嬰藏孤。明末清初文學家、書畫篆刻家、醫(yī)學家傅山,清著名史志學家祁韻士,清“三代帝師”、政治家、書法家祁寯藻等歷史上的名人多次來此拜謁、游歷、題碑、作詩、捐贈、避暑。這里名篇佳作群集,人文古跡遍地。凡此種種,無不顯示出方山厚重深遠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積累。
方山還是一座佛教名山,既是佛教圣地五臺山南側(cè),同時又是目前全國最大最古老的華嚴道場。東晉時,方山開始有了佛事活動。唐開元年間,皇室成員李通玄為避宮廷內(nèi)亂,隱居此山,歷時五載,潛心研究佛教圣典《華嚴經(jīng)》,著享譽中外的《新華嚴經(jīng)論》,煌煌經(jīng)文浩瀚,名播四海、聲振東瀛,并建方山寺、昭化院??梢哉f,方山因李通玄而聲名鵲起,《華嚴經(jīng)》因方山而得以傳承。之后,歷代著名禪師宗勝、宗悟、衲云、明讓、明講等都在此誦經(jīng)傳教。近代以來,戰(zhàn)火紛飛,方山同樣經(jīng)受了歲月煎熬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方山寺被燒毀,所藏經(jīng)卷蕩然無存,名人石碑斷裂殘損,成為方山歷史上的慘重劫難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壽陽縣縣委、縣政府發(fā)動群眾在方山造林,綠化成效日顯。1992年10月,方山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。2003年,由亨元公司出資,科學合理開發(fā)方山。春秋五載,風雨幾度,極具唐風古韻的方山寺重現(xiàn)于萬頃綠濤之中。
新建成的方山寺古樸典雅,厚重端凝。入山門殿,鐘鼓樓巍峙寺前。主建筑大雄寶殿,面闊五楹,進深三間,斗拱雄碩,挑檐樸拙。藏經(jīng)樓歇山重檐,木構(gòu)敦實,內(nèi)涵精華。水陸殿依山而建,俯瞰全寺,總攬方山。其余附屬古建筑有配殿七間、回廊六間等,均次第羅列,環(huán)拱抱擁。
再至神坪金頂,更有玉皇閣、聚仙亭,清風徐來,松濤陣陣,千年對峙而望;后山長老墓園,丘峰甬道,石坊碑亭,回望神蝠展翅。更有國寶文物——無影石塔,歷盜險失而復得;山崖巍峨,丈八大佛,摩崖石刻,寫唐宋春秋;白石塔林,安佛家僧眾。另有金鰲石、龍翻石、觀寨石、神虎石、金龜石,諸石形神兼?zhèn)?;白龍泉、黑龍泉、黃龍泉、赤龍泉、華嚴泉、金剛?cè)?、飛石泉、天池,諸水各具來歷。
方山山秀林密,森林覆蓋率高達82.7%。以油松為主,雜以楓、榆、槐、楊等,喬灌草品逾千,且不乏貴樹名木,僅名貴中藥材就有80多種。大小動物超百種,有國家一級、二級保護動物,如金錢豹、野豬、狍子、貓頭鷹、彩蝶等,極具觀賞及科考價值。
方山主峰之巔,有平地2.8萬平方米,山有水則靈,境內(nèi)的山腰與溝壑間泉水涌溢,常年不竭。清溪翠谷,藏幽蘊秀;奇草佳木,堆藍蓋紫;珍禽異鳥,棲蔭鳴綠;空氣清爽,興味盎然。在山澗石砌的小路上漫步,一浪浪白霧從腳底下飄飄蕩蕩涌來……俊逸瀟灑、令人遐想,矚目遠望,可謂人間仙境,是天然的旅游勝地和避暑山莊。
昔陽龍巖大峽谷:
山巒疊嶂云繚繞
龍巖大峽谷位于太行山中段主脊西側(cè),昔陽縣東南部孔氏鄉(xiāng)境內(nèi),總面積約140平方公里,目前開發(fā)面積近50平方公里。景區(qū)內(nèi)有優(yōu)美的山水風光、多樣的植被覆蓋、優(yōu)越的避暑氣候和鮮明的地域特色。
龍巖大峽谷地處太行山景觀變化最多、地貌類型最豐富的地段,歷經(jīng)喜馬拉雅、燕山兩大造山運動和千萬年的風化侵蝕,形成了溝谷縱橫、套谷環(huán)扣、山奇水秀、壁立萬仞、神峰鬼谷的奇絕景觀。以其高亢、粗獷、奇險、含蓄、渾厚的博大氣勢,體現(xiàn)了壯闊的太行神韻和典型的“北雄”風骨。主峽谷南北貫通,兩側(cè)石壁刀劈斧削,連綿不絕,長達25公里,最寬處數(shù)百米、最窄處僅10余米,置身其中,頓感天高谷深。峽谷內(nèi)有曲峽碧湖、虎套飛瀑、丹崖掛柏、巨壁長墻、奇峽三連、云頂草原、拴馬巨樁、天門四開、長城古關、大院神廟十大景觀。各景區(qū)或百瀑飛流、或石林奇峰、或森林草甸、或千柏垂崖,既各具特色,又相互勾連。遠而望之,層層疊疊、高低錯落,蒼蒼茫茫、浩浩蕩蕩;近而觀之,丹崖長墻、奇石怪柏,氣節(jié)灼灼、鐵骨錚錚;近而游之,雄、險、奇、秀,令人目不暇接,不禁感慨天地造化,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曲峽碧湖 在龍巖河的吳家?guī)r2.5公里河段和葦?shù)貫?.5公里河段,主河道均為南北向,河流下切侵蝕,河谷發(fā)育成典型的砂巖深切曲流峽谷景觀。兩側(cè)100至130米高的紅色石英砂巖絕壁陡立,甚至形成崖頂向谷內(nèi)突出的額狀崖,而谷底則滾石橫臥,一股清溪湍流其間。河水在轉(zhuǎn)彎的凹岸河段對底床掏蝕成潭。碧水清潭與水面上的紅色石英砂巖崖壁相互映襯,形成丹崖曲峽、碧潭彎流的景觀。
虎套飛瀑 位于龍巖河西源溝頭的東西老虎套,均為巨型“Ω”狀套谷。其中東老虎套開口北西向,弧長750米、套頂陡崖高130米,為外傾式懸崖。崖底因下落瀑布飛濺水花的掏蝕與巖層的崩塌而形成了大型凹洞,規(guī)模宏大。西老虎套開口北東向,弧長500米、套頂陡崖高130米。在崖頂與上游的懸谷間,有6級跌水,且各有潭,形成串珠狀潭瀑景觀。此處環(huán)境清潔,白石、綠樹、清水、瀑布、水潭融為一體。東西老虎套崖下均有水潭,潭深7至10米,面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。若逢雨季,東西老虎套水量頗大,瀑流自套端崖頂傾瀉而下,落差達130米的瀑布聲如雷鳴、氣勢如虹。
丹崖掛柏 在葦?shù)貫硩{谷段的崖壁頂端、三連峽小寨溝的崖頂、小套溝崖壁以及黑龍巷峽谷的懸崖崖頂或壁間石縫中,生長出株株翠柏,這些柏樹或盤壁而生、或懸空倒掛,生機盎然。自崖下仰望,呈現(xiàn)“丹崖翠壁相輝映,縱有王維畫不如”的意境。尤其是葦?shù)貫硩{谷段左側(cè)崖壁上,沿崖頂?shù)染嚯x生長著12棵側(cè)柏,舉目仰望,丹崖、翠柏、藍天、白云構(gòu)成一幅天然畫卷,令人陶醉。而在小套溝左側(cè)陡坡崖壁上,柏樹沿石縫上下成列,形成綠色條帶,把紅色崖壁分割成赤綠色條塊,又以藍天、白云作背景,遠遠望去,絢麗圖案中充滿浮雕造型與幾何感,如同天空懸掛的一塊彩屏。
巨壁長墻 在龍巖大峽谷,由于地貌發(fā)育處于“青年期”階段,河流下切所形成的峽谷崖壁整體后退,不同時段峽谷發(fā)育形成的三級大陡崖呈階梯狀,由現(xiàn)代河谷向分水嶺依次層疊排列。這些陡崖,遠望,似道道長墻,蜿蜒曲折,穿梭于山間,使山體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;近觀,高達百余米的陡崖橫貫天際,仰視崖頂,使人頓感山之雄偉,高不可攀。
奇峽三連 在東溝右側(cè)溝口,沿北西和北東向兩組節(jié)理密集帶交匯處有三條并排的峽谷,峽谷長度在100米至300米不等。因三條峽谷橫向上緊緊相連,彼此以巖墻分開,故稱三連峽。峽間巖墻上石茬與孤石形態(tài)萬千,造型各異。受節(jié)理的分割,紅色砂巖巖塊呈正方形或菱形坐落于巖墻之上,如同魔方一般,層層塊塊壘疊在一起,或整齊或錯位,惟妙惟肖。而從不同的角度看,又呈現(xiàn)為神態(tài)各異的“變形金剛”造型,或像“機器狗”,或似“變形戰(zhàn)車”。在巖墻的兩壁崖間,沿軟弱的泥頁巖夾層風化侵蝕形成一條寬1米、長400余米,嵌于巖壁內(nèi)的天然棧道。沿棧道穿行可由一個峽谷進入另一個峽谷,在巖墻終端,棧道展寬為十幾平方米的平臺。站立在平臺上遠望,神馬峰、轎頂山,形態(tài)逼真;近觀,三個以陡壁相連的“Ω”形套谷(俗稱“三連套”)盡收眼底。站在臺上高呼,可聽到7次回音。而沿棧道進入峽谷中,可欣賞到崖壁上因差異風化形成的激浪沖灘、萬佛崖、千佛龕、蓮花石洞等景觀以及峽頭崖間的清泉。
云頂草原 在龍巖大峽谷東南側(cè)的虎寨嶺及南側(cè)的東二迪,為海拔1100米左右的殘留古老剝蝕面。其地形開闊,起伏平緩,土層較厚,植被繁茂。其中,虎寨嶺東西寬300米至600米,南北長4000余米,當?shù)胤Q為“十里跑馬坪”。東二迪方圓12平方公里,這里地勢較高,地面平緩,地形開闊,植被茂密,風力較大,雨水豐沛,常有云霧景觀。
拴馬巨樁 在龍巖大峽谷左側(cè)海拔1150米左右的山梁上,突立著相對高度達百余米,而方圓不足百米的殘丘或稱孤峰,如同一個個朝天巨柱矗立于山巔,人稱拴馬樁。傳說,由于其拴住了獨立行空的天馬,使龍巖大峽谷區(qū)的居民衣食有了著落,故被人們供奉。
天門四開 在龍巖大峽谷的長條崖、南刀把、黑凹口及吳家?guī)r一帶,支流溝谷的谷源峽谷頂端,發(fā)育為天生橋。天生橋有三四米寬,距離谷底20多米,從峽谷中仰頭觀望,天生橋孔下可見藍天、白云,而由紅色石英砂巖形成的天生橋體則恰似一扇天空開啟的門窗,故稱天門。而四座天生橋又分別位于峽谷區(qū)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,故稱“四大天門”。
長城古關 在虎寨嶺和里沙瑤與黃莊的分水嶺上,斷斷續(xù)續(xù)有建于明代的長城共4公里,并有刀把口等古關遺跡。
大院神廟 里沙瑤村有建于民國初年的趙家大院,東西長百余米,三院相連,其木雕、磚雕、石雕都非常精美。
穿行于峽谷之中,你會為巖壁的態(tài)勢而震撼和驚嘆。兩側(cè)陡立的山崖石壁,參差錯落卻又列隊般奔涌而來。其貌雄渾巍峨,傲然偉岸,或渾圓斜傾,或昂首袒懷,或端莊規(guī)整,或險峻肅穆……而令人稱奇的是,崖壁色澤全是紅色,崖壁上裸露出細密的巖層,崖根至崖頂通體與地面平行,每一層都從壁巖上穿過,像用墨線量過而精細地鏤刻一般,幾十米、幾百米隨著崖體一直橫向延伸。每層最厚可達幾尺,最薄處也有四五厘米,像平行放置的一摞摞巨大典籍。難怪地質(zhì)學家把它稱為頁巖。如果僅有山崖的紅色還算不得美,龍巖大峽谷美就美在紅色山崖被原始植被點綴。紅綠相映,紅中襯綠。巖壁縫隙被綠色填充、纏繞,勾勒出綠色線條,披就綠色飄帶。崖底與崖壁相接的斜坡,由大片樹林遮滿,高大的楊樹、椿樹、柞樹、核桃樹、松柏樹冠遮掩托舉,簇擁著紅色,顯出淡綠、嫩綠、深綠、墨綠等多種層次。
在龍巖大峽谷,目睹群峰翠岫以及波濤般聳峙變幻無窮的崖壁群,定然會引發(fā)游者無窮的想象……
本期人文讀本參考《晉中歷史文化叢書(名聲卷)——山川攬勝》,內(nèi)容有增減,由本報記者李娟整理。圖片由記者程婧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