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4-11-08
李志成
讀書可以經(jīng)歷一千種人生,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。
——摘自喬治·馬丁《權(quán)力的游戲》
生在農(nóng)村,出身貧寒,李海明只上了3年小學(xué)便輟學(xué)回家務(wù)農(nóng)。妻子王麗芬雖然出身在富貴家庭,但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環(huán)境,更是沒有上過一天學(xué)。
夫妻兩人嘗盡沒有文化的苦果,立志要讓孩子們學(xué)文化,上大學(xué),走出大山。
“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(xué),通過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。”這是李海明夫婦鍥而不舍的堅持。
梨峪村位于壽陽縣的東南角,毗鄰平定縣、昔陽縣、陽泉市,距壽陽縣城45公里,上世紀80年代屬于“三無”地帶,即無水、無電、無公路。
那時,李海明家中10余畝薄田種著玉米,收入除去家庭開銷所剩無幾;屋外房檐破舊,被柴火熏黑的土墻斑斑駁駁,裂縫隨處可見;狹窄的窯洞里,除了生活必需品,最值錢的就只有一個烤火所用的爐子。然而,那滿是灰塵的墻壁上粘滿的獎狀卻格外顯眼,給破舊陰暗的屋內(nèi)增添了亮色。
什么叫家大口闊?去了李海明家一看就知道,家中有90歲高齡的老母親、70多歲的大哥,還有4個“半大兒子吃空老子”的兒子,煮好的一大鍋散面粥,一人盛半碗便看見了鍋底。
李海明夫婦倆給孩子們常講的話是:“像我們這樣的困難家庭,沒有別的出路,只有靠知識才能改變命運!”可是,知識改變命運這條路,對于這個以種地為生的特殊家庭來說,走下去又該是多么的艱難啊。
夏天刨藥材,春秋在田間勞作,冬天放牛,寒暑假外出賣面皮,夫妻倆像一臺不知疲倦的馬達不停地運轉(zhuǎn)著。
日復(fù)一日、年復(fù)一年,夫妻倆省吃儉用,衣不更新、飯不變樣,在日常生活中可謂“摳”到極點。即使這樣,也是顧了一家人的吃,顧不了一家人的穿。4個孩子撿好心人送的衣服穿,大人的衣服不合身,就重新裁剪拼在一起穿。最小的孩子問媽媽,為啥咱家老是撿衣服穿???王麗芬無言以對。
4個孩子沒有換洗的衣服,常常等孩子們晚上睡覺后,王麗芬才把孩子們的衣服洗干凈,圍在火炕邊一件件烤干,又一針一線地縫補好,再放到孩子們的枕頭邊。忙完了這一攤子活,她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,給孩子們做布鞋,山區(qū)雨水多、路難行,一雙布鞋穿不了多久,她幾乎一年四季夜晚都在趕做鞋子。
為了激勵孩子們發(fā)奮讀書,夫妻倆立了一條家規(guī):“你們四兄弟只要考到哪里,我們就是砸鍋賣鐵、拆房揭瓦也要送到哪里,如果考不上,一個都別指望復(fù)讀。”
男娃娃都是最費家長的,春天來了去山上摘能吃的瓜桃李果,剛發(fā)芽的桃樹、梨樹枝經(jīng)常被欺凌到“骨折”。夏天來了便去有田間作物的地頭逮蚱蜢,遭殃的永遠是那些隔壁家的農(nóng)作物。夏天火熱的中午,哪個小屁孩喜歡睡午覺呢?這個孩子跑東那個孩子跑西,要么逮不住,要么很費手。東鄰家西紅柿少了5個,西鄰家黃瓜斷了3根,村東頭的女娃娃被打哭了,村委會的玻璃被砸碎了。到家告狀的人群不斷,孩子的哭聲也不停。
秋后的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是打場的聲音,收割回來的農(nóng)作物堆積在窯洞頂部,哥幾個玩捉迷藏,躲在草垛里、農(nóng)具里,更有甚者從房頂直接跳進路面的秸稈里。12月份左右總會有那么一場雪,大到足夠打雪仗,河水一結(jié)冰便能鋪滿整個河道,找兩根粗一點的鐵絲放在爐子里燒十幾分鐘,哐哐兩錘砸進木樁里,再找兩根對一起,便是一個簡單的冰車,一天不著家,在冰上飄著。衣服濕透了,褲子磨破了……因為調(diào)皮,李海明夫妻倆為這幾個孩子的成長操碎了心。難能可貴的是,他們始終如一地要求:上學(xué)不能遲到,功課必須完成,作業(yè)永遠是整整齊齊。
4個孩子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,個個發(fā)奮讀書,均學(xué)業(yè)有成,畢業(yè)后有著穩(wěn)定的工作。
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,勤勞善良的夫妻倆,因意外已經(jīng)去世,到現(xiàn)在已是1年有余。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,王麗芬飽受糖尿病困擾,給兒子們每人織了一個平安枕,一針一線勾勒出“平平安安”。這4個平安枕,成了這對夫婦的遺愿。
李海明夫婦在困境之中,堅持讓孩子們讀書走出了“大山”,在山村內(nèi)外傳為佳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