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晚報時間:2025-05-09
平遙紗閣戲
一閣一世界。日前,記者推開邵悅文工作室的門,看到一閣一閣的戲人坐立各異、神采飛揚、栩栩如生,仿佛一出好戲正演到精彩處戛然而止,這些作品都是邵悅文根據遺存的清末紗閣戲人精心復制而成的。
邵悅文與紗閣戲人的緣分,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。那時的他,懷揣著對傳統(tǒng)藝術的熱愛與敬畏,跟隨師父一頭扎進了紗閣戲人搶救及研習的傳承事業(yè)中。當時的他或許未曾想到,這一扎,便是一生的堅守。
今年3月,邵悅文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。邵悅文介紹,平遙縣現存最早的紗閣戲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平遙六合齋紙扎鋪的許立廷創(chuàng)作的,原有三十六閣,現存二十八閣,以傳統(tǒng)戲劇為題材,盡管作品尺寸小巧,卻蘊含著傳統(tǒng)民俗工藝的精髓,從人物的發(fā)絲到衣袂的褶皺,從臉譜的勾勒到神態(tài)的拿捏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凝聚著手藝人無盡的智慧與心血。
三十六閣紗閣戲人,三十六出戲,戲名或題寫在木閣橫額,或者刻在木閣底板處。民間好古,以史為鑒,紗閣中于是多為歷史劇目?,F存二十八閣內,有講述“趙氏孤兒”的《八義圖》、伍員反楚奔吳的《反棠邑》,也有講述項羽鴻門設宴招待劉邦的《鴻門宴》、孫權計賺阿斗未果的《趕龍船》,還有講述王彥丞和檀道濟各認子女歸宗的《春秋筆》、伍云昭鎮(zhèn)守南陽失利的《南陽關》等。
“在平遙古城的市樓上,曾經有這樣一群戲曲‘演員’,他們主要由竹木桿、稻秸泥和灑金宣紙制成,描繪著屬于各自的臉譜和姿勢,有人隨著他們的一顰一笑、一舉一動遐想不定,內心不由自主地響起唱腔的節(jié)奏與旋律?!鄙蹛偽拿看握劶斑@些,眼中都閃爍著光芒,仿佛能看到當年紗閣戲人在市樓上熠熠生輝的場景。
紗閣戲人,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,因采用多種工藝手法制作成泥塑戲劇人、物置放在碧紗遮罩的木制閣內而得名。平遙紗閣戲人是全國獨存的一種紙扎藝術臻品,被稱為“凝固的戲曲藝術”。每一閣紗閣戲人,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,方寸之間,容納千軍萬馬、悲歡離合。
“泥草為胎,生旦凈末丑栩栩而來,木閣碧紗,方寸天地間好戲連臺,畫眉開眼,千人千面若人生百態(tài)。”邵悅文用這樣一段充滿詩意的話語,描繪著紗閣戲人的獨特魅力。多年來,他始終堅守著這份傳承的責任,不為外界的繁華所動搖,以掌心的溫度,讓三十六閣紗閣戲人熠熠生輝。
紗閣戲人堪稱藝術的集大成者,集舞美、戲曲、繪畫、雕塑、剪紙、臉譜、雕版印刷以及傳統(tǒng)服飾等藝術于一身,是研究中國民間美術與戲曲交融的活態(tài)標本。為了深入領悟這門技藝的精髓,邵悅文用心揣摩前人的手法、心境,一次次嘗試、一次次推倒重來,在自己的主業(yè)古建修復之外,把大量業(yè)余時間用在了對紗閣戲人的研究和摸索中。
邵悅文介紹,紗閣戲人由木閣、隔斷、戲人和道具4部分組成,通過造型語言傳遞忠義、悲歡等傳統(tǒng)戲曲精神內核?。其中,戲人是戲的靈魂,主要以紙、泥、木頭、繩為原料,包括搭建骨架、設計姿勢、泥塑四肢、繪畫臉譜、制作服飾等步驟。因木閣內部空間所限,呈現出的戲曲場景一般都有三至四個人物,場面并不很大,體現出一種夢幻般的精巧。
在一揉一捏、一刀一剪、一筆一畫的點滴累積里,邵悅文用細心、耐心、恒心打磨手上的功夫,每一個動作都飽含著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敬畏,每一次嘗試都承載著讓紗閣戲人重煥生機的希望,終于,他讓幾近失傳的紗閣戲人制作技法得以“復活”。
然而,邵悅文深知,紗閣戲人的傳承之路任重道遠,“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,平遙紗閣戲人得到了有效保護,但其制作技藝和文化內涵依然面臨著失傳的風險。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對紗閣戲人的挖掘、保護和傳承隊伍中來,為這一傳統(tǒng)技藝注入新的活力,讓‘凝固的戲曲’在時光中不斷重生?!?/p>
文 \ 記者 王愛媛 圖 \ 記者 程婧